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胡 适 公 园

今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去台湾作环岛自由行,先后拜谒了台北南港的胡适公园、新竹清华大学的梅园和台北台湾大学的傅园,在胡适、梅贻琦和傅斯年的墓前鞠躬致敬。

瞻仰胡适墓是我长久已来的心愿。记得多年前读到季羡林先生《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深为感动,当时心头一动:我何时也能“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五月二十日上午约十一点我们飞抵桃园机场,坐机场大巴到台北车站后正是大雨如注,我问了明天到新竹的火车车次,决定下午去看胡适墓。叫出租车找到预订的民宿后,稍事安顿便冒雨赶往捷运西门站,按行前查好的路线,乘板南线捷运前往位于台北市东北区域的南港。

               自小亭望公园入口

出了捷运站后,因为路不熟,慌忙中公车坐错了方向,途中徒然多花了四十分钟,下车后已快六点了。当时雨下得正急,走出百多米问一位五十多岁的人胡适公园怎么走,那人说跟我走吧。他听说我们是大陆来的,更显热情,一直把我们带到公园内的一个亭下。右前方可见一个形如三角帆的水泥板,上书“胡适公园”四个字,其实这个公园也就有一座胡适墓。当时雨还是很大,我们虽然打着伞,但裤子和鞋已经湿透,便在此避一会儿雨。为我们带路的先生说:“对面小山坡上就是胡适墓,这座小山上还有几位老先生的墓,都是中研院史语所的,如李济、董作宾等。今天你们来晚了,旁边的胡适纪念馆五点关门。”我们一再说谢谢,他只说是顺路,说罢扬扬手便大步走进雨雾中

待雨小些后,我们便沿着山边的台阶向上面走去,几十阶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片百十平方米的两级台地,我们脚下的台阶直通上层台地。台地上,一圈白色的水泥方形柱廊连接着三面深色石块砌就的挡土墙,中间便是胡适先生的墓。巨大的花岗岩墓石上用金字镌刻着“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先生暨德配江冬秀夫人墓”。后面的挡土墙面对西北方向,墙的上方托起一方碑铭,刻在花岗岩石材上的“智德兼隆”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是蒋中正所撰。墓石基座前有一花坛,坛内几丛野花,基座四周则铺以朴素的白色碎石。白色柱廊之外三面坡地绿草如茵,稍远处更是树木蓊郁。整个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显得庄严肃穆,更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

两级台地之间以十七层台阶相连,台阶正中则是用铝合金栏杆围起的一方墓碑(许多文章中把它称为“墓志铭”,却不知墓志铭是埋在墓中的,墓外的碑刻只能叫做墓碑),在光洁的黑色大理石上用金字镌刻着史语所研究员毛子水先生撰、金石名家王壮书丹的纪念碑文:

 

 

碑文一反常规,不用文言而用白话,正是特意纪念以提倡白话文而推动了一场文学革命的胡适先生。在此碑的左下角还有一段附记:“胡适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胡适纪念馆管理委员会重摹立石。中华民国六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胡适墓

墓石刻字

 

蒋中正题字

台阶上的墓碑

 

墓碑碑文局部

 

在细密的小雨中,站在胡适先生墓前,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大陆,胡适是一个公认的“反动派”,我只记得他是《毛选》四卷上被点名的三个反动文人之首(另外两个是傅斯年和钱穆),其他的就不知道了(五十年代初批胡适时我还小,对此没有记忆)。后来大陆言论尺度渐渐放开,我才慢慢对胡适先生有了一点了解。我读胡氏的书很少,但有两件事印象极深。一是我看过胡适先生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台北《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其中胡氏提到他八个月前也是在这个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容忍与自由》:

 

话说得这样明白,道理讲得这样清楚,任何“归纳、总结”顿成蛇足;读着先生当年的话,“那富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季羡林语)如在眼前。别的且不谈,单说这种平视读者坦诚对话、毫无虚饰骄矜之气的朴素文风,恐怕那些张口汉奸闭口国贼的爱国义士们一辈子也学不来。不知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何时才会收入这种第一等的白话文。

                  左视图(从东北向西南望)

 

二是听说过,在台湾著名民主人士、《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先生一九六○年九月被蒋家政府构陷为“匪谍”而入狱后,胡适曾向国民党政府高官乃至当面向老蒋力陈异议,并在一九六一年七月雷氏六十五岁生日时给狱中的雷氏写信予以慰问,信中引述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绝句: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这首诗用在这里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不难想象,当狱中的雷震见到这首诗时心中将掀起什么样的波澜。胡适的预期没有落空,在雷震之后,施明德、陈菊等无数勇敢坚毅的抗争者那“日夜喧”的溪声继续顽强轰鸣二十多年,终于冲到了一九八七年戒严解除的山脚尽头,民主台湾的堂堂溪水如万马奔腾一泻前村。我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千千万万向往民主自由的人们也会在心中长久地默念杨万里的这首诗,期待着“堂堂溪水出前村”的那一天。

离开胡适墓时已经六点半,沿下层台地左转还有一尊胡适先生身着博士袍的半身雕像,因为基座较高,天色已暗,手机照不清,于是少了一张照片。我们又冒雨在小山上转了几圈,见到了董作宾先生与其夫人的合葬墓,还意外地发现了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的墓以及横置地面的一小块极朴素的墓碑,可惜光线太暗且碑面雨水反光,法拍照。遗憾的是,在这座小山上始终未找到李济先生的墓。

 

                 小山上董作宾先生夫妇合葬墓

 

 

                                                                                                              

 二○一四年八月一日 

 

话题:



0

推荐

袁元

袁元

13篇文章 8年前更新

一位退休的出版社编辑,相信“围观改变中国”。

文章